超過 30% 的香港長者正面臨著老人肌肉流失的威脅,超過 30% 的香港長者正面臨著老人肌肉流失的威脅,這不僅是肌肉流失症狀,更是一種致命的慢性病——老人肌少症。肌少症導致老年人死亡風險可高出 2 至 3 倍!

根據最新醫學研究,每 3 位 65 歲以上長者,就有 1 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肌少症,老人肌肉流失嚴重而出現跌倒、骨折甚至失能,甚至嚴重時造成無法自理、生活品質急劇下降。不只如此,專家更警告,嚴重肌少症的長者平均壽命將縮短 3 至 4 年。

本文將深入剖析老人肌少症的致命風險,並提供經過科學實證的老人肌少症運動建議。無論是想預防還是改善肌少症,我們都會為你介紹有效的肌少症運動訓練,包括:老人下肢肌力訓練和老人腿部肌力訓練等方法,幫助你對抗老人肌肉流失,重拾健康與活力。

老人肌肉流失-老人肌少症-肌少症運動

甚麼是肌少症?
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指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肌肉質量和力量進一步下降的一種疾病。老人肌肉流失並非單純自然老化,而是一種經過醫學認可,會嚴重影響長者功能與健康的「慢性慢性病」。根據亞東醫院和多間醫療機構的統計,30 歲後人的肌肉以每年約 1% 的速度流失;60 歲後更加快至每年 3%。

肌肉流失症狀包括:

  • 肌肉質量明顯減少
  • 肌力減弱(例如:站起、提物困難)
  • 走路速度變慢,日常動作無力
  • 更容易跌倒、受傷,增加骨折風險
  • 有時還會出現精神不振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情況 

肌少症之所以被稱為「老年殺手」,主要是其帶來的風險不僅僅是體力下降和行動不便。研究顯示,患有嚴重肌少症的長者,與同齡健康者相比,未來兩至三年內的死亡風險高出 2-3 倍,更大幅提升住院風險、失能率,甚至導致早發性失智與多重慢性病交互惡化。在香港等地區,肌少症所帶來的醫療及照護壓力正快速增加,嚴重影響家庭與社會。

很多人誤以為瘦就是健康,卻沒意識到看似清瘦的身體其實已經有嚴重肌肉流失症狀。其實,只要出現「站起無力」、「握力明顯下降」、「雙腳無法連續走動快步」等現象,就需要警惕肌肉流失症狀。早期識別和介入,可大大降低致命風險,守護健康黃金晚年。

老人肌肉流失-老人肌少症-肌肉流失症狀

老人肌少症的致命危險性

根據醫學研究,老人肌少症會直接令長者的死亡率大幅提升;患有嚴重肌少症的長者,其兩年內死亡風險比健康同齡人高出 2 至 3 倍。老人肌肉流失不單只影響行動力,更連帶令身體免疫力下降、修復能力減弱,增加傳染病與慢性病(如:心臟衰竭、糖尿病、失智症等)的風險。

此外,肌少症是導致長者「跌倒骨折」的重要元兇,根據統計,老人肌肉流失較一般人有更高機會因跌倒而出現髖骨骨折、長期臥床甚至失能。

這些後果將急劇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:

  • 日常自理能力明顯下降,最簡單如穿衣、洗澡、如廁都需人協助。
  • 行動不便令長者更易患上肺炎、褥瘡等併發症。
  • 心理壓力激增,失落、焦慮、抑鬱機會大增。
  • 面臨住院、長期照護及家庭經濟負擔劇增。

更令人憂心的是,肌少症增加慢性病的惡化速度,例如:心臟病患者若合併肌少症,死亡與住院率明顯高出沒有肌少症者。部分醫學雜誌更指出肌少症會加速失智症及腦退化病情惡化,提高失能和死亡風險。可見,老人肌肉流失絕非「老來自然會有」的小問題,而是每一位長者、家人和照顧者都應該嚴肅面對的致命威脅。

老人肌肉流失-老人肌少症-肌少症

如何檢測肌少症

老人肌少症最可怕之處,是往往在初期「無聲無息」發展,很多長者直到嚴重肌肉流失症狀,才發現問題。但好消息是,現時有多種簡單方法,可以讓你在家初步自我檢測,盡早發現風險。

老人肌少症檢測:1. 小腿圍測量法

  • 站立時,用捲尺量度小腿最粗位置的圍度。
  • 男性若小於 34 公分,女性小於 33 公分,就需要警惕肌少症風險。

老人肌少症檢測:2. 握力測試

  • 使用簡單的握力器(在運動用品店或藥房可買到),測量兩手最大握力。
  • 標準為男性少於 28 公斤、女性少於 18 公斤,屬於肌力不足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。

老人肌少症檢測:3. 起立走路測試(Chair Stand Test)

  • 坐在無扶手的椅子上,雙手抱胸,計時自己 10 秒內能否站起來並坐下至少5次。
  • 如果做不到或者非常吃力,代表下肢肌力較弱,有潛在肌少症問題。

老人肌少症檢測:4. 步行速度測試

  • 在平坦地面上量度 4 米距離,計時自己自然步速走完所需時間。
  • 若行走時間超過 5 秒,亦屬於需要留意的警號。

科學實證最佳的肌少症運動訓練:重量訓練

現代醫學研究清楚表明,重量訓練(阻力訓練)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運動訓練的黃金標準。這不僅是健身愛好者的專利,對長者來說尤為重要。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,65 歲以上的長者若每週進行兩到三次阻力訓練,如:啞鈴或深蹲,持續 12 週後,肌肉量可增加 7%至10%,下肢肌力更能提升超過 15%。

同時,英國《老年醫學期刊》2024 年的報告指出,規律進行肌少症運動能將肌少症導致的跌倒和骨折風險降低 40%,並使住院率下降 20%,這些數據充分顯示阻力訓練對老人肌肉流失的保護效果。

重量訓練與有氧運動的差異

此外,對比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的效果,有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如快走雖能改善心肺功能,但無法有效逆轉肌肉流失。雖然有氧運動對健康有益,單靠它仍難以阻止肌肉每年流失 1~3% 的速度。


相反,阻力訓練不僅能增加肌肉橫斷面積,還能增厚肌纖維,實際逆轉肌肉退化的過程。澳洲雪梨大學的「Sarcopenia Intervention Trial」報告同時指出,加入老人下肢肌力訓練,如深蹲、硬舉等阻力訓練,在 12 週內能讓長者的步行速度提升 14%,跌倒率減少 36%,有效提升了長者的身體機能和自我保護能力。

肌少症運動訓練-老人肌少症-老年人肌少症運動

長者重量訓練的實用建議

為了幫助長者安全有效地進行肌少症運動,我們整理了這套簡單易行的七步行動指南。從健康評估開始,結合清晰的訓練計劃、正確姿勢教學、營養配合及安全守則,確保每位長者都能自信地提升肌力,預防肌少症,享有更健康、更有活力的晚年生活。

Step 1:準備及健康評估

  • 先諮詢家庭醫生:如有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或骨關節問題,先向醫生確認可做運動和注意事項。
  • 記錄動作難度和感受:每次訓練後標記覺得吃力程度(10 分為最吃力,不宜達到8分以上)。

Step 2:每週訓練計劃(可直接按表執行)

以下是老年人肌少症運動專項訓練計劃,所以訓練量及強度會較少,不適合一般長者訓練。

星期

動作

建議組數×次數

器材

  • 深蹲

  • 阻力帶划船

2×12

自體重 / 彈力帶

  • Leg Extension

  • 啞鈴肩推

2×10

啞鈴

  • 深蹲

  • 推牆

2×10

自體重 / 彈力帶

農夫步

2×20 米

啞鈴 / 水樽

肌少症運動訓練-老人肌少症-老年人肌少症運動

建議每週訓練 2-3 天,不需連續,留充分恢復時間。每次全程花約 30-40 分鐘。

Step 3:動作教學與進階

  • 每個新動作都先練習正確姿勢,不要急於加重。
  • 感覺可輕鬆完成標準組數時,重物可逐漸由 2kg 升至 4kg、8kg(根據個人力量),以「可穩定完成而不感到劇烈吃力」為安全準則。
  • 若覺疲勞、關節疼痛,立即停止,與專業教練或醫生商討。

Step 4:訓練前後熱身與拉筋

  • 開始前熱身 5-10 分鐘,例如:快步走、輪流大腿提起、手臂繞圈。
  • 結束後拉伸主要肌群(大腿、小腿、手臂、背部),每組拉筋維持 15-30 秒。

Step 5:動作教學與進階

  • 運動後 30 分鐘內攝取高蛋白飲食(如:雞蛋、魚、肉、豆腐、低脂奶)。
  • 每餐要有蛋白質,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.2-1.5克蛋白質(如60公斤長者每日約72-90克)。
  • 若出現食慾差、難以攝取足夠蛋白質,可補充蛋白粉或營養奶,但以天然食物優先。

Step 6:定期記錄與檢查成效

  • 每週量一次小腿圍、握力或步行時間,記錄自我感受與動作難度。
  • 每月與教練或醫生討論進度和調整訓練計劃。

Step 7:安全要點提醒

  • 腰背保持挺直,勿彎腰提重。
  • 運動時勿憋氣,隨動作均勻呼吸。
  • 如出現暈眩、劇烈疼痛、心跳過快等異常,馬上停止運動。
  • 盡量選擇有專人指導及良好設備的場所開始訓練。
肌少症運動訓練-老人肌少症-老年人肌少症運動

重量訓練之外的老年人肌少症運動選擇

除了重量訓練之外,肌少症患者還可以選擇以下三運動,配合日常生活,促進肌肉活力並提升整體健康:

肌少症運動訓練:1. 伸展運動

如瑜伽、太極、簡單伸展操,有助提升柔軟度、穩定關節,並減低受傷及肌肉僵硬的風險,亦能改善平衡力。

肌少症運動訓練:2. 平衡及核心穩定訓練

動作如單腳站立、死蟲式(Dead Bug)、橋式(Bridge)等,有助增強身體穩定性,預防跌倒,提升日常動作安全感。

肌少症運動訓練:3. 有氧活動 & 快步行走

快步行走、慢跑、游泳或踩單車是長者常見的有氧運動,有助提升心肺功能及整體活力,同時促進肌肉耐力,降低慢性病發生率。

建議根據個人健康狀況、喜好和能力,選擇合適運動組合,每週安排2至3次,並配合營養攝取,才能真正有效預防及對抗肌少症。

肌少症運動訓練-老人肌少症-老年人肌少症運動

長者肌少症運動的安全守則

老人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:1. 熱身與緩和運動必不可少

每次運動前,必須做 5 至 10 分鐘的熱身活動,例如:輕鬆步行或簡單伸展,有助提升肌肉溫度和關節活動度,降低受傷風險。運動結束後也要進行同樣時間的緩和和伸展,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肌肉放鬆和恢復。

老人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:2. 安全的運動環境與裝備

選擇平坦、無障礙、光線良好的運動地點,避免濕滑或家具雜物阻礙動作。穿著合適的運動鞋和寬鬆衣物,減少跌倒和肌肉拉傷的可能,特別注意運動場所的安全性,以保障長者運動過程中安全。

老人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:3. 循序漸進,重視身體反應

長者應根據自己體力和健康狀況由輕至重漸進訓練,避免過度勉強。若出現疼痛、頭暈、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異常,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協助。推動政府指引建議長者運動時保持在可承受的舒適範圍內,重點在於持續,而非一次受傷。

老人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:4. 呼吸調控與正確姿勢

運動時應保持均勻呼吸,避免憋氣。每個動作都要注意正確的身體姿勢和動作要領,以降低受傷風險。專業物理治療師和長者健體指導員推薦長者在專人指導下學習動作。

老人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:5. 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補給

運動期間和運動後要注意補充水分,避免脫水。搭配蛋白質豐富的飲食,增加肌肉修復和合成的效率,合乎衛生署及健康促進局的建議,蛋白攝取量需達每日每公斤 1.2 克以上。

老人肌少症-肌少症運動訓練-肌少症運動安全守則

GymBeginner 課程推介——長者專屬訓練助你打敗老人肌少症

1.私人訓練課程——度身訂造,專業安全

GymBeginner 的私人訓練課程為每位長者量身訂造,課程內容由專業教練根據個人健康評估、身體狀況、既往疾病與目標設計,確保安全又有效。每一節均一對一教學,嚴格監察動作姿勢、進度和強度,適合有慢性病、復康需求或希望更快提升的長者。

課堂包括肌力訓練、功能性動作、平衡及柔軟度練習,並配合營養指導,即時調整方案。對於肌少症患者,教練會特別選用改善下肢和全身力量的動作,幫助減慢肌肉流失,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。

課程特色:

  • 全程一對一監察,安全進階,防止運動傷害
  • 依據醫學標準設計(如小腿圍/握力/行動測試定期評估)
  • 可彈性調整進度,適合所有體能程度與健康狀況
  • 教練協助紀錄及追蹤成果,定期向家屬報告進展
老人肌少症-老人肌少症課程推介-GymBeginner課程推介

2.55+中高年團體班——互動氛圍,鼓勵持續運動

GymBeginner 的長者團體班以小班形式進行,每班 2 至 4 人,既有專業教練引導,亦有同輩互相支持鼓勵。團課設計結合基本肌力、抗阻運動、平衡訓練及伸展活動,訓練內容簡單易學,適合初入門或需要社交互動的長者。

團體班為肌少症患者營造積極氛圍,讓每位學員感受成就感與自信,提升持續運動的動力,更易養成習慣,有效長遠改善體能。

課程特色:

  • 社交互動,互相支持,強化運動習慣
  • 教練專業帶領,保證每位長者能安全參與
  • 課堂內容多元,提升核心肌力與日常行動力
  • 按組別調整強度,初學者及進階者皆可參加
老人伸展訓練-長者訓練-長者健身

這些課程為肌少症患者帶來的極大幫助

無論是私人訓練還是團體班,GymBeginner 都以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為首要目標。所有課程皆強調安全、科學、系統化訓練,結合阻力運動、功能動作和平衡練習,針對肌肉流失症狀及行動力下降的核心問題制訂計劃。

肌少症患者在專業教練指導及積極氛圍下,能有效提升肌力、穩定性及自信,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,保障健康晚年。長期堅持參加,更可重新獲得自主生活能力,遠離失能威脅,重拾黃金人生。

老人肌少症運動常見問題 Q&A

只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選擇合適動作和重量,重訓對長者是安全且有效的,並能預防跌倒和骨折。

 

任何年齡都不嫌遲,只要健康狀況許可,70 歲、80 歲甚至更高齡都可以安全開始阻力訓練。

單靠走路或有氧運動無法逆轉肌少症,需加入阻力訓練(如深蹲、彈力帶拉伸)才有效增加肌肉量。

可以選擇低衝擊的抗阻或等長訓練,如:橋式、靠牆深蹲,並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,避免高強度訓練。

建議事前健康檢查,運動前後各做 5-10 分鐘暖身和緩和伸展運動,並穿合適運動鞋和服裝。

應立即停止運動,休息並及時向醫生報告,尋求專業評估和建議。

是,肌少症患者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 1.2-1.5 克蛋白質,運動後 30 分鐘內補充蛋白,可用食物或補充品。

經醫生確認可做運動後,低強度和漸進式訓練最安全,同時需監控血壓和血糖變化。

可以在家用自體重、彈力帶或水樽訓練,團體班及有專人指導更安全有效。

 

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並結合每週 2 次阻力訓練,20-30 分鐘/次已具效果。

Related Posts

中老年健康指南

運動與節食:科學證實減少內臟脂肪的5步策略

前言:打破關於減肥的常見誤區 人們常說減肥七成靠飲食,三成靠運動。但如 Read more…

中老年健康指南

【糖尿病運動指南】了解降血糖運動與糖尿病運動建議!

運動有助穩定血糖,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心動起來!本文整理3種實用訓練方式與注意事項,並推薦適合長者的安全課程,協助你從日常生活開始改善血糖管理。

中老年健康指南

【高血壓運動建議】拆解高血壓成因以及降血壓運動推薦!

有哪些有效的高血壓運動改善方法?本文整理了實用的高血壓運動建議,與其他天然的降血壓方法!立即了解更多運動降血壓建議!